“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系列报道之四:研究生培养篇

日期:2011-04-06浏览:

        编者按:
        回眸“十一五”,科学发展的足迹清晰可辨;展望“十二五”,美丽壮阔的蓝图催人奋进。
      “十一五”期间,学院依托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把握2010年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的有利契机,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现代体育大学”的奋斗目标,推进了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学院将围绕高等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践行“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着眼师生终身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创新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内涵发展,以促进公平为重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托校园网平台,我们将陆续推出“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系列报道,使广大师生深入了解“十一五”成绩,积极参与“十二五”建设,为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鼓舞士气,凝聚精神,形成合力,推进发展。
 
        十一五期间研究生教育迅速发展
        增设应用心理学、新闻学、运动医学、休闲体育学硕士学位授权点,其中应用心理学为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权点;扩大研究生规模,现有硕士、博士研究生1095人(全日制硕士生577人,博士生158人,港澳台研究生50人,外国留学生40人);新增硕士生导师48人、博士生导师23人;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投入60余万元,资助70余项创新课题的研究,2名博士生获得国家留学基金委联合培养博士项目,4篇博士论文获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1篇博士论文获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提名奖,5名博士的论文在SCI刊源杂志上发表,359篇研究生论文入选第七、八届全国体育科学大会(占入选论文总数的50%左右);增设体育学博士后流动站,进站13人,其中5人获国家和上海市博士后基金资助,发表论文31篇,出版专著9部,获实用新型专利1项。
 
        十二五期间研究生培养工作的主要任务
        利用社会资源,推进专业型研究生培养;完善研究生培养目标、类型、模式,改革研究生培养机制,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加强一级学科硕士点建设。
        (一) 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具体目标
        适度扩大硕士研究生规模,稳定博士生规模(各类在校研究生2000人,其中全日制博士研究生200人),加快调整和优化研究生结构(学术型与专业型研究生的比例达到1:1)。建立健全以体育学为主体、兼顾其他门类的多层次研究生教育和培养体系。
        加强学位授予点建设,确保所有学位授权点达到国家评估合格标准;力争体育人文学院主干学科、经济管理学院主干学科获得硕士一级学科授权点,新增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位点,争取获得1个非体育类一级学科博士学位点,建成2~3个上海市重点建设的学位点,建成体育特色鲜明、结构层次合理的高水平研究生教育基地。
        大力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实施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培养质量,力争在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奖上取得新成绩,在全国百篇优秀博士论文奖上有突破。
        加强导师队伍建设,建设一支结构合理、治学严谨、具有活力和创新精神的高水平导师队伍。
        (二) 研究生培养工作的具体举措
        以国家学科专业目录调整为契机,加强现有学位点的建设;以学科建设成果推进学位点建设,积极培育和扶持新的学位点。
        完善导师遴选、考核和聘用办法,稳步增加导师数;建立导师信息库,健全导师工作规范,完善导师责任制和项目资助制,发挥和规范导师在研究生录取中的作用,加强对导师的考核评优工作。
        推进研究生入学考试制度改革,实施以学科为单位的研究生招生计划申报制,完善以综合素质与科研能力为考核重点的复试录取办法;推进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建立健全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实施产学研联合培养和多学科交叉培养的“双导师制”,完善硕博连读制度,加强优秀研究生的海外联合培养与合作研究工作,激励研究生发表高等级研究论文,不断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培养质量,整体提高研究生特别是博士生的学位论文质量。
        扎实推进研究生“三助”工作,加强培养研究生的创新能力、实践能力、创业能力和社会适应能力,增强研究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意识、提高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解决重大问题的能力。
2011-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