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系列报道之三:专业与教学篇

日期:2011-04-01浏览:

         编者按:
         回眸“十一五”,科学发展的足迹清晰可辨;展望“十二五”,美丽壮阔的蓝图催人奋进。
        “十一五”期间,学院依托上海经济社会的发展,把握2010年上海率先基本实现教育现代化的目标和2008年举办北京奥运会的有利契机,围绕建设“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现代体育大学”的奋斗目标,推进了各项事业的蓬勃发展;“十二五”期间,学院将围绕高等教育强国、体育强国建设、上海率先实现教育现代化与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国际大都市的目标,践行“身心一统,德技相长,文理兼修,服务社会”的办学思想,坚持育人为本,着眼师生终身发展,以改革创新为动力,激发创新活力,以提高质量为核心,深化内涵发展,以促进公平为重点,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推进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依托校园网平台,我们将陆续推出“回眸十一五,展望十二五”系列报道,使广大师生深入了解“十一五”成绩,积极参与“十二五”建设,为学院在“十二五”期间“创新驱动、转型发展”鼓舞士气,凝聚精神,形成合力,推进发展。
 
        十一五期间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取得新进展
        连续五年举办主题鲜明的教育思想大讨论,院长办公会每月听取教学情况汇报,开展二轮院内教学评估,形成了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保证)体系,获得上海市教学成果奖4项、国家体育总局教学成果奖9项;创建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特色专业3个、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教学团队1个,上海市级精品课程8门、特色专业3个、教学团队3个、教学名师4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1个;修订2007年级教学计划,改革教学与考试方法、手段,设置2 个新专业(专业数达14个),30门课程利用上海市教育高地项目建成“体育教育信息化支撑平台”,获得第三期(特色专业)与第四期(实验教学中心)高地建设项目。
 
        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的目标与任务
         大力推进质量工程,进一步完善教学计划和课程设置,推进教材建设,强化实验教学环节,加强运动技能测试,促进复合-应用型体育人才培养,建设好蕴瑞学苑,推进体育创新人才、拔尖人才、国际化人才培养,完善质量保障体系和院内评估,加强教研室建设。
       (一)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具体目标
        根据社会需求增加或调整1~2个专业,建设1~2个市级特色专业或国家级特色专业。
        逐步完善各专业课程日趋,基本建立创新创业课程,健全两级质量保障(保证)体系,完善院内教学评估,专业建设与教学整体水平保持在全国同类院校前二。
        加强教材建设,力争6~9部教材列入教育部“十二五”规划教材,2~3部教材获省部级以上优秀教材奖。
        力争建设1~2门国家级精品课程,建设一批上海市级精品课程和市重点建设课程,建设1~2门上海市级双语及全英语课程和1~2个国家级教学团队,力争建设1~2个上海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或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力争获得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二)十二五期间专业建设和教学工作的具体举措
        结合新一轮教学计划和课程大纲编制工作,调整必修课与选修课学时数,规范选修课准入制,明确各专业复合型、应用型、创新型人才培养的有效举措,突出专业主干课程,加强实践教学和运动技能测试环节(实践类课程),建立创新创业课程体系,积极采用互动式教学、研究式教学、情景模拟教学、实景教学和网络平台教学等方法,改进考核评价方法,完善课程教学内容体系。
        结合实施目标管理和责任岗教授制度,进一步发挥系办专业的积极性和教授治学的作用,贯彻落实质量工程,整体提高教学质量。
        结合蕴瑞学苑、体育科技示范园、中国乒乓球学院建设,积极探索复合-应用型体育创新人才培养,建设产学研、训学研两个“一条龙”的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力争建成国家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或上海市级人才培养模式创新实验区,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和国际化人才。
        贯彻落实全国教育工作会议精神,严格教学管理,强化实践教学和运动技能测试环节,完善两级教学质量保障(保证)体系,开展以专项教学评估为主要内容的新一轮院内教学评估,加强教研室建设,进一步提高教学质量与人才培养质量。
2011-4-1